精准资助资助育人

躬行毛南守初心 筑力振兴谱新篇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躬行毛南·筑力振兴”实践队暑期调研纪实

发布时间:2025-08-07 19:12   点击数:

七月的桂北大地,青山如黛,碧水含烟。在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桑田间、村寨里、博物馆中,活跃着一群身着珞珈青年的身影——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躬行毛南·筑力振兴实践队的师生们,正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眼睛发现变化,用心灵感悟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作为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环江既是世界自然遗产地,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在民族地区落地生根的缩影。实践队历时一周,深入桑蚕基地、搬迁新村、非遗工坊、水源保护区等个调研点,与农户、手艺人、基层干部展开座谈,收集问卷,最终形成了一份满载温度与深度的环江答卷。这份答卷里,有产业升级的科技密码,有文化传承的守艺初心,有生态保护的民生智慧,更有校地协同的振兴合力。

1 环江景观照

一、产业振兴:科技为笔,在土地上书写致富答卷

一株桑树能养六批蚕,一亩桑园能赚一万三——在环江桑蚕基地,村支部书记廖壮强的话里藏着产业振兴的核心密码。实践队走进连片桑田时,恰逢农户们忙着修剪老枝,翠绿的桑叶在风中翻涌,仿佛一片流动的翡翠。这片看似普通的桑田,实则是环江南桑北牧产业格局中最活跃的细胞,也是东桑西移战略在西部绽放的硕果。

(一)桑蚕产业:从单季养循环生的迭代革命

传统养蚕,一批结束再等下批,一年顶多养3批;现在用多批次重叠养殖技术,不同龄期的蚕虫同步饲养,10-15天就能完成一轮,一年能养6实践队观察发现,蚕房内的轨道电动投喂装置正匀速移动,将新鲜桑叶精准送到蚕匾中产业的飞跃,始于品种的革新。基地里的主角是通过高位嫁接技术培育的大叶桑,单叶面积比传统小叶桑大近一倍,亩产鲜叶可达6000-7000斤,能满足2-3万条蚕的口粮需求。廖壮强书记给实践队算了一笔账:一亩桑园年纯收益1万到1.3万元,比种玉米、水稻高5倍以上。

从江浙到广西,桑蚕产业的西移不仅是空间的迁移,更是模式的升级。环江依托亚热带季风气候优势,建成标准化桑园,配套蚕房,形成种植-养殖-加工-销售全链条。一床4斤的优质蚕丝被能卖3000多元,是鲜茧价值的8倍。这种科技+规模的双轮驱动,让环江跃居全国桑蚕主产区前列,每年为农户带来超20亿元收入。

2 长美乡环江天富桑蚕高质量发展示范基地

(二)泉水经济:从深山泉富民水的价值跃迁

实践队随覃玉凉沿栈道深入保护区,只见涌泉从石灰岩缝隙中汩汩冒出,周围林木茂密,负氧离子浓度达每立方厘米2万个。为守护这份纯净,基地建立了严苛的保护机制:每季度送检水样,大肠杆菌、菌落总数等指标检测;采用物理过滤+臭氧消毒工艺,48小时后臭氧转化为氧气,全程零污水排放;划定10平方公里水源保护区,严禁任何破坏植被的行为。我们给每滴水都上了保险覃玉凉笑着说。如今,这瓶泉水已拿下绿色食品认证、圳品认证和香港优质正印认证,成为国家832平台重点推广的扶贫产品,远销广东、上海等地,年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更长远的蓝图正在绘制。以前年轻人都往外跑,现在不少人回来当质检员、讲解员,家门口就能赚钱。从卖水卖生态,木论泉水的故事,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鲜活注脚。

3 木论白丹天然泉水基地

二、文化传承:匠心为墨,在时光里镌刻根脉密码

在环江毛南族博物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谭素娟的手指在竹篾间翻飞,经纬交错间,一朵吉祥纹样渐渐成型。实践队围坐一旁,看着这位手艺人将金竹、墨竹变成艺术品,也读懂了毛南族文化守正创新的传承密码。

4 环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

(一)花竹帽:从定情物文化符的跨越

毛南族姑娘出嫁,嫁妆里必须有顶卡花(花竹帽),这是祖上传下来的规矩。谭素娟拿起一顶直径30厘米的花竹帽,最小的要编两天,最大的要编五天,光是破篾就有三浸三晒的讲究。实践队注意到,她的手指关节有些变形,年轻时学编帽,竹篾划破手是常事,师傅总说哭没用,练到指尖有记忆才行’”

如今,这门古老技艺正焕发新生。谭素娟的女儿接过了传承棒,20余名学员在培训班系统学习;衍生出的竹编台灯、花瓶等文创产品,在旅游市场上供不应求;顶卡花纹样还被印在T恤、书包上,成为年轻人追捧的国潮元素以前怕这手艺断在我手里,现在看到学员里有95后,就放心了。谭素娟的语气里满是欣慰

 

5 非遗花竹帽及竹编等

(二)千年文脉:从仪式里生活中的延续

在环江毛南族博物馆,一件铜鼓复制品让实践队驻足良久。用的是失传的泥型合范法,音质和古铜鼓一模一样。铜鼓上的云雷纹、蛙纹,记录着毛南族对自然的敬畏;而肥套仪式中的面具与唱词,则藏着民族的生存智慧——师公们通过舞蹈演绎故事,既传授人伦道理,也讲解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

实践队还发现,毛南族的文化传承藏在细节里:喀斯特山区不便开展大型体育活动,村民就创造了石锁竞技”“竹球对抗等小型项目,将劳作动作转化为运动技巧;传统民居干栏建筑的石基、木柱结构,既防潮湿又抗地震,如今被纳入乡村建设标准。

6 毛南族传统体育活动用具

文化不是放在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在生活里的基因。环江通过建立非遗保护中心、开设民族文化课程、举办毛南族分龙节等方式,让千年文脉融入现代生活。

三、生态保护:全民为卷,在烟火中书写绿色答卷

(一)垃圾分类:从要我分我要分的自觉

实践队走访发现,不同群体用各自的方式守护着家园:市集上,蔬果摊主把烂菜叶攒起来给农户喂猪,扔了可惜,还能当饲料;生蚝摊主将洗净的蚝壳喂鸡,鸡吃了补钙,下的蛋更鲜;畜禽养殖户主动清理粪便到化粪池,泉眼是咱的命根子,不能污染。对于部分习惯简单处理垃圾的长者,村里通过宣传册+方言讲解耐心引导。以前不知道剩饭和塑料不能混,现在分开倒,心里也踏实。72岁的韦大爷指着家门口的分类桶说。

 

7 垃圾分类调研

(二)水源守护:从保水质谋共生的智慧

喀斯特地貌的石缝间,藏着环江的水密码。实践队在水利局了解到,为解决季节性缺水问题,环江推进规模化供水工程,对木论泉水等优质水源,实施开采量管控+生态修复双措施,确保取之有度,用之有节。

四、民生改善:民心为尺,在变迁中书写幸福答卷

以前在山上,喝口水要走两里地;现在龙头一拧,清泉就来。在可爱新村,村民韦大姐给实践队展示旧村全家福:照片里的土坯房漏风漏雨,而窗外,是窗明几净的两居室。这场从石头缝求生泳池边安家的变迁,是环江民生改善的缩影。

(一)搬迁振兴:从怕挪窝不想走的转变

村书记指着村口的泳池回忆道,这里以前是荒坡,现在成了孩子们的乐园。破局的关键,是党员干部的笨功夫”。如今的可爱新村,藏着数不清的幸福细节:幼儿园就在楼下,孩子上学不用翻山;党群服务中心里,医保、养老业务一站式办理;毛南族博物馆、特色民宿串成旅游线,上月每户分红几千元。

8 可爱村搬迁振兴历程

(二)民生工程:从保基本有品质的升级

生态移民发展中心干部介绍:搬迁群众大多是农民,离不开土地。我们低价租给他们闲置地,配套灌溉设施,既能解乡愁,又能增加收入。实践队看到,每个微菜园20平方米,种着青菜、辣椒,够一家人吃,吃不完还能卖。从喝水难饮水甜,从上学远校门近,从住危房居新屋,环江的民生改善,藏在每一个具体而微的变化里。正如实践队在问卷中看到的一句话:党员常来问冷暖,比亲人还贴心。

9 可爱新村现状

五、校地协同:智力为翼,在合作中书写赋能答卷

(一)调研成果:从问题单方案书的转化

实践队去年综合运用实地走访、问卷调查、遥感分析等多种方法,聚焦城乡资源整合住房安全保障规划毛南族德育文化传承三大重点方向展开研究,完成全域水质与供水系统评估,调研农村住房安全与规划,结合遥感技术对12处农田水利工程进行诊断,提出灌溉系统优化、水质净化技术改进方案。

10 调研团队往年成果

(二)长效合作:从短期访深度融的跨越

武汉大学自强求是的精神,与毛南族守艺不辍的韧性是相通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王红表示,学校将持续输送人才,在民族文化保护、特色产业升级等领域开展合作。共青团环江县委副书记则希望共建实践基地,让珞珈学子的智慧,常为环江振兴添力。

11 政府部门访谈

  当实践队的车驶离环江,窗外的桑田、新村、青山渐渐远去,但那些画面却愈发清晰:谭素娟指尖的竹篾、木论白泉的清澈孩童分类垃圾时的认真、校地座谈会上的热烈讨论……这些碎片拼凑出乡村振兴的真实模样——它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科技赋能的桑蚕、守正创新的非遗、全民参与的环保、贴心暖胃的民生、智力支撑的协同。

在环江,每一片桑叶都藏着循环的智慧,每一顶花竹帽都连着文化的根脉,每一滴泉水都映着生态的初心,每一张笑脸都写着民生的温度。武汉大学躬行毛南·筑力振兴实践队的调研,不仅是一次对乡村振兴的观察,更是一场青年与土地的对话。正如实践队员在总结中所写:乡村振兴的密码,不在书本里,而在田埂上、手艺人的指尖上、老百姓的心坎上。唯有躬身入局,才能读懂这份时代答卷;唯有接力奋斗,才能续写更多精彩篇章。

环江的故事还在继续,而珞珈学子与这片土地的羁绊,才刚刚开始。

文案:陈正瑞 图片: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躬行毛南·筑力振兴实践队 排版:陈正瑞 审核:张玮婷 刘乳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