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资助资助育人

助人筑梦 资助情深

发布时间:2017-08-04 22:25   点击数:

7月17日,“情牵宿松,资助育人”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顺利完成了实践活动,踏上了归途。一路笑颜舒展,心灵被浸润,思想在沉 淀,此次实践活动收获颇丰。
 
此次实践活动,由武汉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何群艳老师担任指导老师,并亲自带队指导实践活动的开展。“情牵宿松,资助育人”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所有成员均来自武汉大学勤工助学服务总队——由在校贫困学生组成、以“自立,自强,自助,助人”为精神标杆的服务团队。我们怀揣着对国家资助的感恩之心,前往安徽省宿松县开展以“资助育人”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旨在调研国家资助政策在基层的开展情况并走访看望我校当地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得到当地校友的支持,按照既定实践计划顺利进行。五天的日程,我们依次与宿松县团委、宿松县教育局进行工作对接,展开工作交流;走访看望宿松籍武大在库贫困学生家庭;举办校友联谊会、参观校友企业,学习前辈工作、创业经验;携武大校友走访当地福利院,慰问残障儿童,了解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为他们送去关怀与温暖。
 
 
 
 
 
一、基层工作——勤勉敬业,心系贫困
 
7月13日 实践队走访宿松县团委,与之进行工作对接。宿松县团委余主任和付主任给我们详细介绍了宿松县团委有关资助育人的工作及特色项目。宿松县团委积极开展“希望工程——圆梦大学”、“新世纪助学基金”等助学活动。同时,宿松县团委也有许多特色项目值得学习和借鉴。比如,开展“微心愿”认领活动,助贫困学子实现点滴梦想;引进第三方评估机制,让社会公益组织参与扶贫监督工作,促进扶贫工作公开透明、助贫过程公正精准。此外,宿松县团委在假期开办暑期公益培训班,为当地留守儿童聘请专业老师教授舞蹈、艺术、实践类课程。同时,宿松县团委为当地大学生提供志愿者工作岗位,他们为团委工作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在志愿服务中得到了锻炼。
7月14日上午,实践队前往宿松县教育局,联系宿松县教育局资助部门郑股长与我们进行工作对接。宿松县教育局的资助工作主要针对三个阶段:学前教育阶段、义务教育阶段以及普通高中和中职教育阶段。三个阶段的教育资助工作有共通的地方,也有其特殊性。比如,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免学杂费和课本费、补助贫困学生),并且为学生提供免费营养餐。普通高中和中职教育阶段则侧重于国家助学金的资助和学杂费的减免。同时,谈及“精准扶贫”的落实情况,郑股长提到,一方面当地资助认定采取“三级评审,两级公示”的机制,分别从班级、学校、资助部门三个层级把控资助认定的精准性。另一方面,县里领导会定期“下乡走访”,为贫困生家庭送温暖,落实国家“一对一帮扶”政策,密切联系群众,将脱贫攻坚落到实处。在与宿松县教育局郑股长的交流中,同样发现他们资助工作中的一些亮点。比如,采用书签的形式宣传相关资助政策,分发给建档立卡户学生,既美观又实用,且不用花费高昂成本便达到了显著的宣传效果。
宿松县团委与宿松县教育局的资助工作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着重于具体项目的开展,后者侧重宏观资助政策的把关,二者相辅相成,是宿松县学生资助工作的主心骨。同时,宿松县团委和宿松县教育局作为基层政府部门,存在人手少、资源不足等问题,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基层工作人员依旧对工作兢兢业业、热情饱满,这种敬业精神令我们佩服。这让我们看到了十八大以来,国家在推进基层工作作风建设的显著成效,他们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令我们感动。
(实践队和宿松县教育局郑股长合影)
二、家庭走访——学者心坚,资助有路
7月14日,与宿松县团委、宿松县教育局的资助部门进行资助工作的交流、探讨后,我们便到当地贫困学生家庭进行实地走访,深入实践去了解当地政府资助政策的开展情况,考察贫困学生家庭的现状。
宿松籍武大在库贫困生家庭一共七户,我们按计划逐一走访慰问。走访过程中,一路随处可见绿油油的田地、稀稀落落的村户小屋、乡间小道上堆满的砖头石砾。
(实践队去往学生家庭的路上)
(实践队走访贫困学生家庭)
这几户家庭状况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家庭致贫原因都包含多子女上学教育支出负担过重这个因素;家庭经济收入低:父母外出打工或从事多份兼职以维系家庭支出。除以上两点外,在走访这些学生家庭时,我们从心底里感受到:父母的勤勉、无私和孩子的刻苦、自强是他们最大的共同点。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父母的开明和孩子的努力就是击败贫困的利器,这些精神品质将会从根源消除贫困。而这一方面,正是国家“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政策的深入落实。
三、校友座谈——珞珈情缘,受益匪浅
7月15日,在武汉大学经管院校友刘洋——安徽皖蜀春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的帮助下,实践队有幸与武汉珞珈咖啡CEO曹建豪学长组织的校友一行人相聚于皖蜀春酒业有限公司,并在此举办了一场校友交流会。倾听学长学姐所在行业以及创业经验的分享,同时,学长们也给我们的社会实践提供了很多指导和帮助,春风化雨,受益良多。
校友交流会开始前,刘洋学长带领我们参观了皖蜀春酒厂。优质的原料、精细的加工;加上深厚的企业文化作为产品支撑,让我们看到了成功企业的优秀品质。参观校友企业,感知创业的艰辛亦不断领会做人做事的道理——欲一飞冲天,必先自立、自强、勇于拼搏。
交流会上,队长林晓莉代表团队向校友们介绍我们的队伍组成及此次实践的目的,副队长林汝程则以PPT的形式向校友们展示了我们实践活动的阶段性成果,得到校友们的鼓励。
与珞珈咖啡联动珞珈人、助力珞珈人理念相似,实践队主动连接贫困生、助力贫困生的精神令在场的校友们颇为感慨。陈律师对队员们说到:”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作为当代大学生不能迷信书本,应当要深入社会,通过实践求得真理,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有收获。“周健林博士指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历练与成长,队员们一定要不忘初心,勇于积极付出。曹建豪学长鼓励队员们看到问题要去分析背后的原因深入思考提出解决方案,也建议队员们积极利用好珞珈咖啡这一平台,主动加强与校友之间的交流,自主发掘机会。
 
 
(刘洋学长带领武大校友与实践队参观酒厂)
 
(校友会上,实践队作阶段性实践成果汇报)
四、走访福利院——奉献爱心,暖化心灵
7月16日,实践队携武大校友周健林、曹建豪两位学长与实践队一同到宿松县社会福利院看望福利院残障儿童,并与院长进行了深入交流。
我们一行人乘坐大巴车前往福利院,车辆驶入乡间小道,两旁树木葱茏,远处青山白云,一片悠然。这里被院长成为“集体家庭”;对于那些无家可归的孩子们来说,这儿就是他们的家。
 
 
(何老师为福利院学生励志辞)
 
据院长介绍,当前国家对孤儿的政策是鼓励“回归社会,回归家庭”,所以大部分孩子都被收养或者寄养在外,留在这里的孩子一般为残障或生活不能自理的儿童。问及国家、社会对福利院的支持程度,院长表示欣慰:国家的经费报销、补贴很及时也很到位,时常会有义工前来帮忙,为福利院的工作减轻一些负担。
     随后,院长带我们近距离接触福利院的孩子们。在此之前,实践队已根据福利院孩子的不同年龄准备好特定的礼物。获悉福利院有两位在读大学生,我们特意为其购置图书,并由何老师亲自提笔写下励志辞赠予她们。
 
 
(实践队为福利院儿童赠送礼物)
 
这些孩子有的眼盲、有的大脑发育不良,他们甚至无法正常行走,只能坐在一个个封闭的座椅上,用局限的感官去感知这个世界的一隅。
同行的周建林博士——武汉人民医院主治医师,特地前来为福利院的孩子们检查身体健康状况。得知一个小女孩可以在搀扶下走路,他便耐心地扶着这个孩子走了几步,进一步观察她的腿部疾病,全面了解后提出了一些康复建议。
 
 
(周博士为福利院儿童检查身体)
 
安徽宿松一行总共五天,从对当地资助工作的调研到走访贫困生家庭,让我们对“资助育人”政策的认识更加深入、透彻,对资助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深刻的体会;参观校友企业、开展校友交流会,让我们有幸聆听校友的创业、工作经验,目光从书本望向社会,开阔眼界,受益匪浅;参观当地福利院,慰问残障儿童,唤起我们的善意情感与对生命的认知。这五天的实践活动,身体走在路上,思想、心灵与之共行。我们在实践中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贫困,同时也看到了摆脱贫困的希望与力量。我想,所谓“资助”,就是驱赶贫困的一根鞭。心志坚韧拔贫困之根,资助力量助其前行。助人、筑梦,资助情深,伴贫困学子梦想成真。(王曦、林晓莉)